全站搜索
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联系我们
地 址:中国 浙江 余姚市 中国塑料城F4-115
电 话:86 0574 62532169
联系人:张先生
手 机:13780023546
凯时kb88注册网站
凯时kb88注册网站
中国戏曲现状观察之一:信息时代说戏曲
作者:admin 发布于:2024-05-19 12:05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  相较于知识爆炸、万物互联的信息社会,戏曲堪称农耕时代遗存的文艺活化石。作为某种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,戏曲所承载的内容、形式和审美情趣无疑都带着浓郁的历史痕迹。

  当下社会,人们的生活节奏极大提速,生存的压力不断增加,民众把有限的闲暇时光投射于戏曲欣赏的时段日渐衰减。从某些表象上看来,传统戏曲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以及慢条斯理的表演节奏,很难与当代青年人的生活节律与审美趣味相合拍,因而,关于戏曲衰亡的声音此起彼伏。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历史性巨变,连当年极大冲击过戏曲市场的电影、电视几乎都快成了夕阳艺术的状况下,“狼来了”的呼声愈益紧迫。面对这近乎残酷的现实,是惊慌失措,被动等待戏曲消亡的降临,还是积极应对,清醒寻找戏曲因应时代再造新生的出路?这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重大选择。

  事实上,戏曲的前景没那么悲观。中国是个戏曲大国。戏曲艺术深深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,与诗词、歌赋、音乐、美术和雕塑等既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,共同构成中华传统艺术恢宏壮丽的雄伟篇章。戏曲中的所谓“曲”,源于最初的诗词曲牌、宫廷乐舞和民间说唱,其中许多曲牌和曲调都被戏曲接棒使用或改造使用。戏曲中的所谓“戏”,源于秦汉时期勾栏瓦舍中的乐舞、俳优和百戏,直到唐代的参军戏、宋代的南戏,源远流长、一脉相承,尤其是发展到金元杂剧、明清传奇,剧的成分虽然逐渐增大,却没像西方话剧一样独立成艺,依然保留了“以歌舞演故事”的固有形态,只是不同剧种“演故事”的方式转化为不同的唱腔和曲调而已。戏与曲平分秋色的独特格局,最终构成中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曲艺术。历史上最早冠名戏曲的是宋人刘埙,他在《词人吴用章传》中首先提出“永嘉戏曲”的概念,直到近代学者王国维,“戏曲”才正式变成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固定称谓。各种戏曲在不同地域逐渐定型且竞相发展,构成斑斓多彩的中华戏曲百花苑。据统计,现今有案可查的剧种达367种之多。影响较大的剧种当属京剧、豫剧、越剧、黄梅戏、评剧、秦腔、晋剧、川剧、昆曲、粤剧、吕剧、湘剧、采茶戏、河北梆子等,它们依然活跃在中国各地的戏曲舞台上。不难设想,如果历经两千多年沧桑巨变而巍然挺立的戏曲艺术,倘若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轰然倒塌,那会成为震惊世界的爆炸性新闻,如果幻想真有这种可能,不免也太小瞧中华文化的巨大生命力了。

  此外,从当年的勾栏瓦舍开始,中国戏曲就生长于民间,有着深厚的文化沃土。虽然戏曲不断被宫廷改造和“雅化”,但它骨子里依然保留着与草根“通俗”的本性。两千多年,戏曲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变迁,承载着百姓的喜怒哀乐,跌跌撞撞一路走来,与普通大众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有宋以来,各类祭祀、庆典、庙会和婚丧嫁娶等场合,戏曲表演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仪式性场景。漫长的封建时代,作为劳苦大众的先辈们多是文盲,或读书甚少,戏曲和“说书”几乎成了他们文化娱乐和启蒙的唯一方式。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、忠孝节义、精忠报国之类的熏陶与教育,大都来自说书和戏曲。戏曲长期附丽于民间,基本上处于某种自生自灭的状态,之所以能延续千年,表明它自身具有旺盛的生命源泉,不是那么轻易就会被社会变动压垮的。作为一种文化传统,戏曲已经深深融入普通大众的审美心理,中华文化特有的韧性和戏曲坚实的生存根基与草根情结,决定了它任何压力下都会找到起死回生的转圜契机。因而,尽管社会环境产生了重大变化,但戏曲生存发展的空间却依然十分广阔。

 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,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,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,代表戏曲最高成就的京剧,曾荣登中国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无论是继承还是保护,戏曲都不该也不会进入濒临衰亡的文化清单。从乾隆年间徽班进京,到嘉庆、道光年间汉调北上,京剧逐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剧种出现。它汲取各家戏曲之精华,以徽汉的西皮二黄为主,在吸收昆腔、秦腔唱法的基础上,创造了新的唱腔,配以京韵念白,形成了唱腔丰富、程式完备、影响巨大的成熟剧种。据1963年陶君起编著的《京剧剧目初探》记载,留存剧情提要者高达1383出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编纂的一套30卷《京剧传统剧本汇编》,收录的传统剧本就有498部。这充分显示出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的地位。特别是梅兰芳美国巡演引发的强烈轰动,让京剧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。京剧从此成为国际公认的,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“体验派”、布莱希特的“间离派”并驾齐驱的、中国特有的“表现派”戏剧艺术,进而逐渐具备了“国剧”的况味。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理所当然地进入了国家级文保之列。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戏曲艺术,就是最好的例证。比如,中央专门制定并印发繁荣戏曲的文件,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观看的新年戏曲晚会,京剧音配像工程胜利完成,优秀青年演员京剧研究生班连办5届,央视戏曲频道和“空中剧院”开播,全国性戏剧节连续举办,戏曲进课堂进校园等等,都为戏曲特别是京剧续写新时代风采提供了充分保障。

  “消亡说”虽然有点耸人听闻,但它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中,从许多新兴艺术门类如话剧、电影、电视和互联网艺术取代戏曲霸主地位的迹象中,看到了戏曲衰落的趋势,意在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,这是应予肯定的。然而,危机与消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标志形态,相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泡沫化快餐化传播,戏曲可重复欣赏和耐咀嚼的品格显得更为可贵,其俏丽容颜和神奇魅力并不随着时空的改变而衰减,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决定了它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,更不会走向消亡。尽管戏曲在新时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,尽管在顺应时代变迁的漫漫长路上还有许多难关要闯,且传承发展的进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,但是,随着党和政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政策措施的不断深入,振兴戏曲,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,正在成为戏曲界迷茫困惑之后的明智选择。可以说,戏曲的历史地位和特殊作用无可取代,发展前景无限光明。对此,我们充满信心!

  当然,充满信心不是妄自尊大、盲目乐观,而是积极应对、迎接挑战。一方面,我们要带着满腔的感恩之情和敬畏之心善待戏曲,找到戏曲与时代和谐共生的契合点,寻求适应社会变迁而重振戏曲雄风的出路,把戏曲的传承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;另一方面,我们也要积极培育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素养,培养他们在喧嚣的“快生活”中能够静下心来接受审美熏陶的良好情趣,在着意追求的“慢节奏”鉴赏中,去深切领悟和细心品味戏曲艺术的曼妙意境,为传统文化拓展出更加宽广的生存空间。

脚注栏目
脚注信息
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7 凯时赌博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